池塘鱼、鸭混养模式无公害化操作方案
2015-07-07文章来源:湖北绿地
池塘鱼、鸭混养是鱼和禽综合经营中的模式之一。其优点:一是鱼塘养鸭可以为鱼塘增氧;二是有利于改善鱼池内的营养环境;三是鸭可以为鱼类提供有机饵料和肥料;四是有利于鱼、鸭寄生虫病的防治。现将鱼、鸭混养技术介绍如下。
一、鱼、鸭混养的池塘选择与建设。
1、池塘选择、建设。
选择在水质良好,水源充足。池塘东西走向长宽之比是2—3∶1,池基内坡1∶2—2.5,池塘面积10-15亩为好,水深2—3米,池塘设有分开进、排水和拦鱼设施。
2、鸭棚选择、建设。
选择地势较高,阳光充足、池埂坡度平缓且有利于雏鸭苗落塘、上岸的地方建棚,鸭棚朝向鱼池的一面,并留宽敞的棚门,便于放鸭下水和清粪。每间鸭棚面积120—150平方米,另设两个鸭群活动场所,一是网围鱼塘一角作为鸭群觅食、生长活动场所,而且不超过池塘水面的1/5,围网高于水面0.5米,水下部分0.5米左右;二是围鸭棚附近一段池基或池坡地面作为活动场,面积为鸭舍的2倍以上。
二、混养生产模式。
1.每亩投放滤食性鱼类(鲢、鳙)鱼种50~60kg,规格为150~250克/尾,占总放养量的70%~80%,鱼种增重6~7倍,每亩水面配养鸭60~80羽,养殖亩产一般可达300~400公斤。另配养杂食性鱼类(鲤、鲫、罗非鱼等)20~30%,草食性鱼类(草鱼、团头鲂等)一般不超过5%。总产可达500~600公斤/亩。
2.每亩投放鱼种滤食性鱼类(鲢、鳙)鱼种75~85公斤,规格为150~250克/尾,占总放养量的70%~80%,鱼种增重6~7倍,每亩养鸭100~200羽,养殖产量一般可产
500~600公斤。另配养杂食性鱼类(鲤、鲫、罗非鱼等)20~30%,草食性鱼类(草鱼、团头鲂等)一般不超过5%。总产可达750公斤/亩以上。
据养殖生产实践经验,一般每养一羽鸭一年可生产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3公斤之多。
三、饲养管理。
鱼鸭混养饲养管理工作
1、养鱼管理
①清塘消毒。鱼种下塘前,每亩1米水深用茶麸50公斤打碎泡水1天1夜后全塘泼洒,再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溶解全塘泼洒,7-10天毒性消失,经试水后可放鱼种养殖。
②鱼种消毒。鱼种落塘前,用3%食盐水浸浴鱼体表5-10分钟,杀灭细菌和寄生虫;草鱼种则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再落塘养殖。
③科学投喂。投饲要做到“四定”。投精料时,夏、秋季可按鱼体总体重投喂3%—5%,冬、春季可投1%—3%。草食性鱼类3~9月以青饲料为主,10~11月以精料(大、小麦、颗粒饲料等)为主。
④水质管理。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、消化和吸收。一般来说,水体越大,其自身调节作用越强、水质越好。水质调节措施有:一是合理使用增氧机,严防鱼类浮头,天气炎热的晴天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左右,打破温热层,加快水体上下层的对流,增加水体下层的溶氧量;二是在高温季节每旬使用一次“绿水仙降氮灵”或“绿水仙益生素”,全池泼洒,调节水质,维持水质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;三是定期加注新水,保持水质清新,保证池水有较高的溶氧量。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,池水PH值保持在7—8。
⑤鱼病防治。按以上操作,渔池全年基本不发病。以防万一,投喂精料时,如粮食类、颗粒饲料等,可按每100kg添加“绿水仙益生素”或“绿水仙开胃促长灵”0.5-1.0kg,可有效防止草鱼的肠炎、烂鳃等疾病。
夏、秋季每星期要换加水1次,灌入20-30厘米新水,补充水体的蒸发量,保持水质相对稳定。适时开动增氧机,防止鱼类泛塘浮头。
⑥轮捕轮放。一般从六月开始,便可开始轮捕热水鱼,即将规格已达1.5kg的鲢,2.0kg以上的鳙轮捕上市,以减轻水体载鱼负荷,加速小规格鱼类的生长。六月,补放当年鲢鳙夏花1000尾,可为明年打下大鱼种基础。每池放养一万尾团头鲂水花,年底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2、养鸭管理
一是搞好鸭棚清洁卫生,坚持消毒,清洗鸭棚,他人不能随便进入鸭棚,消灭传染病源;二是雏鸭30日龄时注射1次疫苗预防鸭瘟,70—80日龄时进行禽霍乱防疫。
湖北绿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技术服务部 陈延奎
2010年4月